全文|在分歧中寻找机遇: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苏月谈地缘政治下的绿色供应链转型

beiqi 热点新闻 8

专题: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首届绿色产业与可持续消费博览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与新浪集团联合主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北京办公室协办,新浪财经与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北京代表处承办,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支持。大会以“携手应对挑战:全球行动、创新与可持续增长”为核心主题,汇聚全球智慧力量,共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为全球可持续治理注入澎湃的“中国动能”。

  本届可持续大会在以往四届“ESG全球领导者大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嘉宾阵容强大,可持续大会组委会邀请约500位中外重磅嘉宾,其中约100位为海外嘉宾,不仅有政要、前政要、国际组织的代表,还包括了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全球500强企业负责人等国际顶尖学者与业界领军代表。

全文|在分歧中寻找机遇: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苏月谈地缘政治下的绿色供应链转型

  经济学人智库(经济学人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苏月出席《构建智慧、绿色、负责任的供应链生态》主题会议,并参与对话讨论。

全文|在分歧中寻找机遇: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苏月谈地缘政治下的绿色供应链转型

  在谈到构建智慧、绿色、可依赖的供应链时,苏月指出,目前全球在此领域的分歧很大。她以美国为例,指出其政策可能引领“绿色的倒退”,因为其基本盘在于传统能源。

  然而,地缘政治事件的影响是复杂的,并非全然负面。她以俄乌冲突为例,指出冲突之后,欧洲的绿色转型进程反而加速,这为中国等国的绿色商品出口创造了新的市场与合作机会。苏月总结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缘政治冲突本身是负面影响,需要看到其中催生的新的合作机会。

  以下为发言全文:

  牛智敬(主持人):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智慧、绿色、负责任的供应链生态”,这其实是很多企业共同的愿景。但是在当前比较复杂的全球环境下,大家知道我们不仅仅是本地的,还是全球的。大家觉得我们的挑战是什么?是技术壁垒、成本压力、标准不一,还是地缘政治的影响?

  苏月:谢谢牛总的提问。我非常同意刚刚两位嘉宾的分享。我们从4月份开始追踪贸易冲突。美国的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后,对全球价格造成分化影响。对中国来讲,这增加了一些成本,对企业来说是利润的压力。中国的价格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如果增加绿色投资,确实会给企业增加固定投资成本。但从欧美视角来看,关税肯定增加了当地消费者的负担。因为关税在一段时间内,生产商或零售商或许可以消化,但最终一定是消费者买单。从需求端来看,可能带来较大的通胀压力。地缘政治对供应链的绿色转型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牛智敬(主持人):刚刚苏总谈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就这个问题再深入请教一下。从当下视角看,过去一周又发生了很多激烈变化。从宏观视角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在供应链政策上,你们观察到有哪些更大的共识达成?哪些因素推动我们今天这个话题,哪些又阻碍这些话题向前推进?

  苏月:非常感谢您的问题。我们从2018年第一轮中美贸易冲突开始观察全球化,有人说是向逆转的方向发展。但经历了新冠疫情,我们看到整个全球化和供应链的连接是无法倒退的。虽然一开始很多人对全球化提出质疑,但全球化正以另一种形式发展。刚刚DHL的艾若馨总提到,我们看到区域化供应链,以及整个供应链的重塑和延长,实际上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

  您提到一个问题,现在政策的一致性更多还是分歧更多?我反而觉得,目前国与国之间虽然有很多冲突,但我们看到“高度的政策一致性”——即保护主义的抬头。这可能是大家不愿意听到的。其实刚刚郝金玉总提到,除了关税这类贸易壁垒,还有一些非关税壁垒,可能与标准相关,但不一定就是壁垒。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当美国给中国加征关税时,中国很多商品出口转向欧洲。但我们观察到欧洲曾考虑对中国商品每个包裹加收1欧元的额外成本。当时我们与欧盟委员会交流,问他们这是否相当于对中国加征关税。他们解释说不是,原因是中国产品标准不一致,大量产品进入后海关人力不足,这1欧元是为了保障监管效率,让消费者保持信心、继续消费这些商品。

  我们看到很多冲突,但国与国之间的连接性依然很强,同时对标准一致性的追求我认为也在提升。这是第一点。

  第二,如果我们谈到绿色、智慧、可依赖的供应链,目前全球的分歧也很大。比如在美国,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引领绿色转型的倒退,因为他的基本盘在传统能源。但俄乌冲突之后,欧洲的绿色转型是加速的,因为中国出口了很多绿色商品。我们看到很多现象不能一概而论——地缘政治冲突本身不全是负面影响,其中也催生了很多新的合作机会。这是我的观察。

  牛智敬(主持人):好,我们第一轮交流先到这里。接下来进入第二轮,从未来展望来看,其实大家在过去几年经历过很激烈的变化。如果从更宏观的视角,先问一下苏总,你们擅长做宏观预测,《经济学人》的封面也常以出奇制胜让人记忆深刻,经济学人智库同样以风险预测闻名。你对未来几年能影响全球绿色智慧供应链建设的核心风险有什么看法?在你们的路线图中有哪些重点议题?

  苏月:感谢您的问题。我们把风险分门别类汇总后,发现有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第一个未必完全与人类活动相关,但也与人类活动有关联,比如天气原因。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导致高温高热地区出现断电,供应链完全停摆,连生产都无法进行。极端天气在我们看来是最大的风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非常不足。

  与此相关的是,当前的贸易冲突可能导致个别国家经济衰退或全球经济放缓,这会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因此,是否有足够资金投入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另一个关键问题。

  很多发展中国家需要多边机构或经济大国的支持。我们看到中国在非洲的很多可持续投资,正是回应了这一需求。

  第三是全球地缘政治的重大冲突。俄乌冲突后,俄罗斯的石油需要寻找买家,非洲、越南、印度等都进口了大量俄罗斯石油。从市场行为来看这没有问题,但俄罗斯因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而打折出售传统化石能源,这给全球可持续转型的一致性行动带来摩擦。这是地缘政治冲突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还有一些人类技术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或挑战,也值得关注。比如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有意思的是,美国虽然在多方面技术领先,但其电气化进程相比中国和欧洲已显滞后。AI的高度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而绿色能源是否能满足这一需求,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是我们的一个观察。

  牛智敬(主持人):OK,您提到AI对人类社会的一体两面影响,既推动进步和效率,又对能源造成压力。如果更进一步,您如何看待AI对整个供应链生态的影响?有没有一些具体评估?

  苏月: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讲,AI肯定是一个积极因素,毕竟提升了效率。但经济学人智库不仅观察技术本身,还关注其社会影响——AI是否能惠及社会每个个体,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果我们看近期国务院发布的与中国AI产业相关的政策,其中格外关注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多学术研究发现,AI替代的往往是经验较少的毕业生的工作。

  从技术上讲,AI肯定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推动作用,但政府也需要确保AI技术能一定程度上惠及每个个体,而不是让部分人在AI发展中利益受损。

  另外,当我们审视可能的黑天鹅事件时,AI投资是否过热?是否存在过度投资,会不会引发新一轮泡沫破裂?这也是值得关注的议题。

  牛智敬(主持人):智慧领域正在发生变化,但变化也需要有标准。

  苏月:我觉得在“智慧、绿色、负责任”这三个方面,我们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绿色方面,技术已经实现,但技术采纳是主要挑战。智慧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和保护主义抬头带来的压力,我认为有更多值得期待的进展。

  这样的领域需要更多政府间的共同努力。如果用一个词总结,我觉得是“韧性”。因为从过去十年的观察来看,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趋势,一定会以更强的形式再次出现。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