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太保守了!药明生物陈智胜:中国创新药如何从“淘金中国”到“淘金全球”

beiqi 热点新闻 6

2011年,陈智胜博士从美国回到中国。与很多海归科学家选择创业不一样,陈智胜加入了药明康德,那时候,无锡马山到处都是隆隆作响的打桩声。2014年,药明生物从药明康德分拆,陈智胜担任药明生物CEO(首席执行官)。

“我还记得有天晚上和几个同行在苏州BioBAY聊天,大家还在畅想,五年后中国可以有第一个自己的创新药、二十年后有5到10个创新药就不错了,那就非常好了。”在9月4日的药明生物首届CRDMO+开放日活动上,陈智胜笑言,台下很多嘉宾是中国创新药最早的参与者,更是行业发展的推动者。如今看来,十年前大家还是太保守了,这些年中国生物创新药“做得比说得多”,真正实现了弯道超车。

十年时间,中国创新药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一梯队。2025年的前5个月,中国生物创新药授权交易金额达到216亿美元,全球大型制药交易中来自中国创新药的占比达到38%。

今年1月的JPM大会(第43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上,陈智胜见了120个客户。创新药BD(商务拓展)热潮下,他更忙碌了。前段时间他在欧洲休假,期间有两家欧洲公司向他发出邀请,希望能与药明生物合作。“连欧洲人都开始卷了。”接受采访时,陈智胜笑称。

药明生物CEO陈智胜 图片来源:受访企业供图

作为CRDMO(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公司,药明生物是创新药出海的赋能者,也是一位“媒人”。中国创新药出海势头还能持续多久?有哪些风险?对于当前如火如荼的创新药出海潮,陈智胜给出了冷静而深刻的研判:这股热潮至少还会持续12个到18个月,但创新药的核心还是产品质量好、临床数据足够扎实。

以下为陈智胜对多个市场关注问题的分析与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参与采访并整理。

Q:我们看到近期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屡创新高。在你看来,这股出海热潮背后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与五年前比,你观察到这一轮创新药热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A:现在,全球的生物医药市场已开始复苏,中国创新药行业从2021年投融资达最高点之后进入低谷,并维持了几年时间,现在进入刚刚复苏的阶段。上一轮创新药热潮时,大家都是跟随式创新,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做很新的东西,敢做First-in-Class(首创新药),开始慢慢真正出来创新产品,尤其在双特异性抗体类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

这是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产业积累的结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五年前大家对中国市场还是戴着有色眼镜。今年感觉所有的公司都会来淘金,认可度是最大的变化。

以前,跨国药企的尽职调查会做得非常细,因为对中国数据的信任度不够,估值上一定会打个“折扣”(discount)。但现在,“折扣”这个词我们已经很少听到了。为什么?因为像药明生物这样的平台,把整个行业的标准提上来了。我们的客户做出的分子质量,跨国药企(MNC)一看,和他们自己做的没有区别,自然就认可了。质量赢得了信任,信任带来了价值的重估。

创新药出海对于行业发展肯定是利好。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我们很多客户的项目,最初只针对中国市场,一旦被MNC收购,定位变成全球市场,同样的生产订单,价值可能就从一千万元变成了一千万美元甚至两千万美元。

而且欧美MNC大部分也是药明生物的客户,他们收购了中国的项目,依然交回给药明生物做,基本100%都留在我们这里。对于公司来说,未来几年的业绩发展,这些是很重要的加速因素。

Q:药明生物在这些交易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药明生物为这些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提供CRDMO【注:“CRDMO”指的是生物药在发现(R)、开发(D)、生产(M)流程中的外包服务,文中用R、D、M具体表述】服务,在出海热潮下有怎样的业绩体现?

A:我们是最先看到项目出海的。因为出海大概是这个流程――两个公司先见面,见面以后买方要来尽职调查,包括对卖方的合作方进行尽职调查。我们比大家通常早两三个月知道出海的事。

在2020年左右,我们就看到中国创新药出海的苗头了,这也得益于药明生物一体化平台上承载的数百个综合项目,我们会更早看到行业的发展趋势。

实际上,我们2017年就赋能第一个产品出海了。现在R端的业务收入不高,但是利润率非常高。同时,从R到D端的转化率基本上是100%。这波资本热潮加速的是D端业务,还需要三五年才会体现在M端业务。商业化生产业务会由于滚雪球效应,增速越来越快。我们目前有67个Ⅲ期临床项目,如果按照70%的成功率,将来可能也会转化40多个商业化生产项目。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金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